乡镇级分站:
您好,欢迎您访问霍邱先锋网!联系电话:0564-2717565
当前位置:首页 > 基层党建 > 党员教育

霍邱县:办好用活乡镇党校 绘就党员教育“新蓝图”

发布日期:2024-12-24   来源:系统   阅读:

今年以来,霍邱县以高质量推进乡镇党校建设为抓手,紧紧围绕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新任务、新要求,坚持在教学阵地建设、师资力量配备、课程内容供给、平台载体创新等方面不断发力,通过创新办学模式,着力推动党员教育资源下沉、服务下沉,绘就党员教育“新蓝图”。

聚焦教学阵地建设,让党员教育“有根有底”。联合县委党校印发《关于印发〈霍邱县乡镇党校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按照“因地制宜、规范节俭、功能整合、一校多用”原则,构建了乡镇党校“1+N”培训格局,在全县30个乡镇推进乡镇党校实体化建设,初步形成了机构健全、运转良好、保障有力、培训有效的格局,补齐了党员教育工作的基层短板。明确各乡镇党委书记为乡镇党校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履行好党校“办管建”主体责任,形成乡镇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管、工作人员专职干的工作格局。目前,全县30个乡镇均已挂牌建成乡镇党校。统筹县内党性教育资源,将霍邱县烈士陵园、城西湖军垦展览馆、李特故居、霍邱县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等红色展馆与景点串联成线,依托城西湖莲藕基地、扈胡镇羊肚菌种植基地等学用示范基地,着力打造一批具有体验式、互动式、案例式的现场教学点,推动培训阵地向农村延伸、向产业延伸,让农村党员在“家门口”就能接触特色课程,接受教育培训。

强化师资力量配备,让党员教育“有力有序”。聚焦乡镇党校师资力量薄弱、培训任务较重等现实情况,确立以“县委党校领导班子+县委党校专职教师+县直部门业务骨干+乡镇党员干部”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同时通过外请高校讲师教授、有关领域专家学者等作为补充手段,建立起开放式党校师资库,实现了动态管理、灵活配置。按照政治理论、革命传统、形势政策、工作实务、典型事迹5种类别,安排乡镇从本地领导干部、实用技术人才、选派村“第一书记”、乡村致富能手、“土专家”“田秀才”等群体中择优选拔兼职教师,充实全县乡镇党校师资力量。目前,累计遴选出150余名兼职教师,为基层送上形势政策解读、乡土文化推广、农业实用技能等丰富课程,全面赋能乡村振兴。聚焦师资队伍“优质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乡镇党校师资培训机制,坚持“资源共享、思路互鉴、比学评优”的师资培训理念,促进教学相长。通过实行县乡党校结对机制,选派县委党校教师与乡镇党校结对共建,每月固定时间到所联系乡镇党校,开展业务指导、讲授精品课程,在交流学习中推动教学能力提升。

优化课程内容设置,让党员教育“有形有效”。坚持党校姓党的根本原则,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第一课、必修课,科学设置培训课程,做到既有政治理论、党章党规、乡村振兴等专题辅导,又有基层实践经验和典型案例的分享交流,切实为参训学员搭建了学习提升、沟通交流、开拓思路的平台。聚焦基层党员培训个性化需求,按照“干什么教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做好与县水利局、县农业农村局等有关部门沟通联系,根据当前重点工作任务、本地产业发展情况等,制定乡镇党校培训“菜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将单一的理论宣讲转变为业务培训、经验分享、案例研讨、观摩交流等方式,让教育培训与基层党员生产活动不脱节、易学用。在课程内容上突破创新,打破同质化教学局限,根据各乡镇地理区位、产业特色、发展规划、党员结构等,确保培训内容有新意,党员参学热情高。目前,各乡镇依托“蓼城名嘴说”系列宣讲活动,发挥“老党员”“老教师”“志愿者”等群体作用,灵活采用情景话剧、三句半、快板小品等形式走进乡镇党校课堂,生动传递党的“好声音”。

坚持平台载体创新,让党员教育“有声有色”。推动远程教育资源“下沉”一线,发挥“互联网+”优势,利用霍邱先锋网、“霍邱党群”公众号、《霍邱党建》电视栏目等载体平台,及时为基层党校带来红色文化、权威资讯、政策解读等“线上内容”,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沉浸式”“体验式”和“互动式”的学用氛围中,补足精神之“钙”。将实践课堂作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的“活教材”,采取“参观考察+实践调研”方式,设置交流学习心得、外出调研访谈等特色课程,把实践课堂搬到学用示范基地、田间地头、车间一线,让广大农村党员在实践锻炼中学习成长。目前,已陆续开展小麦机收减损、微沟平板式稻虾种养、菌菇轮作、莲藕种植及深加工等实用技术现场观摩培训,惠及基层党员群众3.1万余人次。针对新就业群体党员平常在各类驿站较为集中的特点,结合乡镇党校建设,积极把教育培训阵地向“户外”拓展,依托外卖站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县电商大厦等活动场所,设立党员先锋岗、打造红色读书屋、配发学习资料等,方便他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理论学习,帮助其在思想上“红”起来,在学思践悟上“实”起来,不断增强其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