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级分站:
您好,欢迎您访问霍邱先锋网!联系电话:0564-2717565

坚守农村教育,她心如初——霍邱县户胡镇中心小学教师董艳先进事迹

发布日期:2024-06-06   来源:系统   阅读:

董艳,女,无党派人士,小学教育本科学历,高级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现就职户胡镇中心小学,2023年,董艳荣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最美教师,受邀参加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丁薛祥副总理的亲切接见。

19年的教育生涯,19年的乡村教师经历,董艳守一方乡土教育,一边成长一边帮助成长,提出了“乡土田园诗意教育观”,以“读写思行研”为路径,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她以“一辈子学做乡村教师,一辈子甘做乡村教师”为理想信念,多次婉拒城市邀请,将根深深扎在霍邱这片热土,将乡村教育做成了自己热爱的事业!


回顾往昔,董艳已坚守农村教育十九年,任时光匆匆,用一颗朴素的心编织了一个诗意的梦,于农村教育,她心如初。

静下来,与文字相约,她心如初

2006年,董艳走上农村小学教师岗位,带着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好奇,开启了一段教育阅读之路,她把《静悄悄的革命》与《构筑理想课堂》补充着读,将《西方哲学史》与《中国哲学史》比较着读……

读什么,就会成为什么。中外专著的互文阅读,开阔了她的视野,拓展了她的教育思维;尤其是教育专著的阅读,教育家们扎根一线的教育情怀,感染了也坚定了她一颗坚守农村的心。    

且读且行且思且写,董艳开启了主题式的读写思行研。周一携一颗心做教育,她做起了“无痕教育”的探索,写教育叙事;周二吟一首诗给孩子,她进行“那诗意在乡土的歌”的课题研究,和孩子们写儿童诗;周三带一本书进教室,她开启了“阅读指向表达”的课堂摸索,写语文教学叙事;周四雕一篇文入生活,她继续“我是谁”的叩问,写心语杂感;周五寄一片情给乡土,结合各个课程的开展,她写课程叙事;周六留一点思给自己,捧读各类书籍,她写读书心得;周日捧一点爱给小墨,走上新教育新父母的旅程,她写亲子叙事。坚守农村教育,读写思行研,董艳认识到:教育单有激情不够,还要用文字为爱作证;教育只有思考不行,还应让文字记载奇迹的诞生……写是为了在写中锻炼思维,学会反思,最终在自己的文字里与教育对话!

与文字相约,几百万字的阅读,董艳叩问——我是谁?被文字浸润的朴素之心告诉她——选择了农村教师,就选择了在黑板前站立的姿势。

沉下去,和孩子相伴,她心如初

在农村做教育,董艳总想给孩子更好的教育,不同她小时候的农村教育。

2013年起,结合阅读给予的力量,董艳在农村开始了一场以抒写“乡土人生”,深埋“乡土情怀”为旨归的“乡土乐课程”的长途跋涉,在教室里开始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同年9月起,在诵读课程“沐浴古来之风”的研发中,黎明,董艳借助手机朗诵教孩子们吟诵,在《笠翁对韵》等古典文化的熏陶中,从平仄声律到古诗吟唱再到绘画解析,他们在对对子里穿越,在古诗词里穿梭,在小古文中徜徉……董艳和孩子们把祖国的传统文化读成了一支歌,一幅画,一段情,一颗心!

诵过小古文《放风筝》: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午餐,董艳发现了一个喜人的现象:孩子们都能按秩序安静地排着队下楼,盛汤的时候,好多孩子都自愿让更小的孩子先来。董艳让文字的精髓悄悄影响了孩子,她说这种无痕教育就是孩子需要的教育!

2014年起,董艳走上了“那诗意乡土的歌”课程摸索之路,她和孩子们读写“乡土诗歌”,每个黎明诵诗、写诗、说创作小故事,谈吟诵体会,她写了20多万字的课程叙事,此课程在2015年被《中国教师报》整版报道。

最让董艳刻骨铭心的是2016年1月6日,孩子们高兴地喊:“董老师,小楠写诗了!”

董艳清楚地记得,她的父母令人心疼的央求:俺孩子有些……您行行好,给俺带着吧!董艳看着年迈的老夫妻心想:我都不要,谁还会要呢?

从那以后,每一个黎明,董艳单独拿出两分钟,教她读诗,虽然,她的朗读是那样的吃力,但她的表情告诉董艳她还是喜欢这样的诗歌的,董艳认定:这也是适合她的教育。

董艳说:“两年来,每天两分钟,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是微不足道的,而对于小楠来说,这可能是她最快乐的日子。”

不抛弃,不放弃,董艳想让每一个与她相遇的孩子都好好的,都能过上幸福的诗意生活。董艳更没想到,这近800天1600分钟的累计,竟开启了一个不会计算,不能阅读的孩子那久封在生命深处的智慧,让她提起笔来写自己的生命之诗,董艳觉得这就是阅读的力量,她流着泪写下了《我的信心源自你的生命开启》发表在安徽青年报。

2015年9月,董艳和孩子们走进了“荡舟书海”课程:每月一本共读书,从人文到科普,从精心选择到上推荐课,从共同批注到上推进交流课,从组织展示到上汇报课……整本书阅读走进了董艳和孩子们的心里,她也是通过这些文字走进孩子们的心灵。

他们共读《夏洛的网》,董艳的学生刘岚潇写读后感:……以前,我为自己是农村孩子而自卑,后来,董老师带着我们读了那么多书,领着我们和高尚的人对话,我会写诗了,也会写文章了,董老师用文字为我们织网,我相信我这样一个农村孩子也会长成一个美好的人,为他人织网……

董艳激动地说:“教孩子如此,任何奖赏也比不了了。”

2015年10月,董艳和孩子们走上了“品味乡土生活”之旅,他们走上晒谷场,走进田间地头……用眼睛观察,用彩笔描绘,用深情的文字书写乡土生活,培植乡土情怀。

初冬时期,董艳的学生穆蕊蕊的小诗感动了很多人:《种太阳》——送给我们的乡土 冬天到了/忙了几个季节的//动物们,也该/睡一个好觉了//这个时候/我真想种一个/大大的太阳/给他们搬过去//让每颗心灵/还有每寸土地/都暖暖的/香香的

“我看见了我们家冻得缩成一团的小鸡啊,我就想我应该种一个大大的太阳了。”穆蕊蕊在谈起自己的创作故事时说。

董艳回忆:当孩子的小诗,她的创作感言,以及配画发表出来以后,许多家长被这颗柔软的心感动了,都为这样的教育点赞。

2016年9月,董艳以留守儿童这一个教育难题为突破口,研发课程——“远方的诗”,在农村与城市之间架起桥梁,开启了孩子和父母之间每周一封信的书写。

2017年春学期,董艳的学生郑恩耀给妈妈的信中这样说:

亲爱的妈妈,您怎么样了?您的身体好吗?最近吃得好吗?活难不难?会不会干呢?我的学习您不用担心,我会很努力的……

妈妈回信:可爱的儿子,妈妈很好!吃得好,住得好,工作也好!就是想你了!只要你健康成长,妈妈什么都好……

每每在群里看见这样的信,董艳的泪就止不住往下流,她知道,她的坚守是有意义的,她的做法也是有价值的,她愿意在孩子与家人之间传递温暖,让农村的孩子不再因留守而孤单,农村的教育不再因缺失家庭教育而孤立!

一天一天,董艳和孩子们在具有乡土气息的课程中行走,读了600多首童诗,500多本书,她写了600多首诗送给孩子们,集结了诗集《为你写诗》,孩子们集体创作3000多首儿童诗,集结了诗集《那诗意在乡土的歌》,孩子们理智地用手机,学会了在简书上写作,30多个孩子的诗歌、文章发表在《未来作家》等报刊,参加各类各级比赛,屡屡获奖,安徽省第三届校园读书创作活动中,三人参赛,捧回了两个省级一等奖,一个省级二等奖。《安徽青年报》对他们的课程进行了全面报道,《中国教师报》推荐他们的课程参加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评选,董艳说:“这些奖赏于农村教育一直都是想都不敢想的,我们做到了。”

和孩子相伴,董艳再问:我身在何处?被孩子荡涤的灵魂告诉她——我的眼前是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我的身后是一颗颗期盼的心,我应该立在眼与心之间!

沉潜中,与他人同行,她心如初

不断地了解教育,董艳开始走进共同体,以自己的成长帮助更多的人成长。

2012年加入新教育网络学习中心,董艳开启了网络空间的教研模式:一个人一个月上一次自己的公开课,写文本解读;做课件;写框架设计、教学叙事、教后反思。每一次教研结束,她都会写上20000字左右的文章,董艳的做法突破了农村教师教研难的窘迫,这也推动着她在各种教学比赛中获奖,写的文章《诗意生活着我的课程》在新教育国际高峰论坛上,芬兰的教育专家惊讶地竖起大拇指:中国的农村小学教师做起了大教育!

2014年受新教育研究院委派做组长,结合个人读写思行研的成长经历,董艳带领着全国各地的老师们开展了“共读共写共行共享”的网络学习模式,使他们成长为各个区域的教育教学骨干。

2017年,董艳在霍邱县成立了蓼城.燎原农村教师成长共同体,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点,以读写思行研为路径,开微信公众号“蓼城.燎原”,她引领大家读有声教育著作300多次;书写读后感800多篇;进行教育研究,书写教育叙事600多篇;在喜马拉雅开播有声书,惠及了更多的农村教师。

共读共写共研,董艳团队老师多人多次在各种比赛中获奖,刘婷婷老师获得了六安市优质课比赛二等奖;高亚男老师登上了《中国教师报》;尹可伟老师接接受了霍邱县电视台的采访……“成长为了更好地成全”,董艳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同年,董艳写童谣《萤火虫》:萤火虫,有梦想/提着灯笼照家乡/青草地,山坡上/哪里都有小灯光//萤火虫,追梦想/提着灯笼赶路忙/孩子孩子,你别慌/一盏一盏全点亮。//萤火虫,织梦想/提着灯笼走四方/乡亲乡情,一箩筐/到哪都把故乡装。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新父母分站——新教育萤火虫六安站,秉着“点亮自己,照亮他人”的公益精神,她带领义工们线上、线下进行阅读及教育交流,阅读推广覆盖80多个乡镇,30多个县市,8000多名师生。

疫情期间,她带领义工们以“抗击疫情,守护希望”为主题线上推送童喜喜的公益读写课程,惠及六安市2000多个孩子,评选六安市阅读小明星800多个,孩子们获得全国说写小明星400多人次,户胡镇中心小学学生陈烯贤妈妈感激地说:公益课程是农村孩子最好的“营养餐”;城关镇中心小学学生孙曼妮说:这次疫情,有公益课程相伴,我不孤独,我要更加地努力学习,长大以后有能力像义工们那样为更多的人服务,她个人却因日夜劳累住进了医院。此次活动被六安市人大网整版报道,董艳登上了《教师博览》“人物志”栏目。

2022年5月乡镇妇联换届中,她被选举为乡镇兼职妇联副主席,从此更加心系妇女儿童工作。她先后从微薄工资中拿出10000多元资助农村孩子,积极参加县妇联组织的“巾帼心向党  喜迎二十大”——“我奋斗·家国美”宣讲活动,她写的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感悟被省《恋爱婚姻家庭杂志》刊登在学习强国  【向党表心声·奋进新征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在全省各界妇女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三)中。她做六安市人大代表,献言献策,提出的“关于进一步优先发展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等多项建议为老百姓解决许多问题,获得社会一致好评。

与他人同行,董艳又问:我将往哪里?被淘洗的生命告诉她——执着乡土,和大家读写思行研,农村师生的方向便是她的方向!

守候中,与农村教育同在,她心如初

2024年是董艳工作的第十九年,她一直坚守在农村教育这片热情的土地上,她变了,她也没变。

她变了,写下500多万字的教育随笔,发表了100多篇文章,主持的课题接连结题,出版了个人专著,省内外做了100多场的讲座交流,《未来教育家》做了“榜样讲述”;《光明日报》在“大国良师”版做了整版报道;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讲述了她的教育故事……她也获得了六安市乡村好老师、皖西最美教师、六安市拔尖人才、六安市道德模范、六安好人,安徽省最美教师、安徽省优秀教师、安徽省首届大爱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全国新教育十大榜样教师、全国烛光奖等荣誉称号。

她也没变。随着她的做法逐渐被认可,越来越多的城里学校想为她提供更高、更远、更广阔的舞台,她心动过,也犹豫过。

2015年愚人节,董艳试探孩子们。

“孩子们,我可能不教你们了。”董艳不敢看孩子,轻轻地说。

孩子们哭着跑上来,围住了她,抱住了她。

“董老师,您不是说俺们农村好,您一直在农村教书吗?”

“董老师,您不要我们了吗?”

“董老师,您要我们长大了建设家乡,为什么您要离开?”

……

当孩子们抱住她,质疑她时,董艳说:我的心碎了,我质问自己,董艳,难道,你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吗?你怎么忍心这样试探孩子们?

董艳被深深地震撼了,流着泪站在广阔的稻田边,她告诉自己:我是农村人,做了农村教师,我应该有把农村教育做好的担当精神;我做的教育研究是为农村孩子寻找更好的教育,他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从那以后,董艳婉拒了更多更诱人的邀请,坚定着她的初心,留在了霍邱这片广袤的乡村大地上。

与农村教育同在,董艳不断地问:我是谁?我身在何处?我将往哪里?被净化的灵魂告诉她——守一方乡土,担一份使命,与初心共存,乡村教育的存在便是她的存在!

十九年做教师,坚守乡村教育,董艳的梦始终未变,她说:

我有一个梦,业余捧文学,业务捧文章,这个阅读情结挥之不去;

我有一个梦,让我的那些农村孩子生命成长于我的课堂,这个课堂情结挥之不去;

我有一个梦,用我手中的笔还有我的心雕刻农村师生生活并带着点文学气质,这个写作情结挥之不去;

我有一个梦,在农村教育的蓝天下,和孩子们共读共思共写共同生活,这个共长情结挥之不去;

我有一个梦,做教师,也做诗人,用诗人的情怀做教育,用生命抒写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这个教育情结挥之不去!

爬犁生命,澡雪精神,净化灵魂,提升情怀。用朴素的心编织乡村教育的诗意生活,为自己的教育生命留一颗不改的初心,坚守农村教育,董艳说她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誓言:树林美丽,幽暗而深邃,但我有诺言,尚待实现,还要奔行百里,方可沉睡!她践行着“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标准;她用实际行动“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一辈子学做乡村教师,一辈子甘做乡村教师,这就是董艳,一位有着乡村教育情怀的农村女教师。